Page 12 -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2018年報
P. 12

2018 年報                                                                                                                                             國際研討會篇

















               特別提醒我國要關注 AI 的發展,及                               快速變遷的產經結構與科技發展,不                                                      累積多年難以解決的老問題,亦有現                                 資料,讓四位學者充分瞭解。因此他

               早採行因應措施。人類已邁入資訊和                                 管如何縮短學用落差,在職的員工也                                                      已面對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但整個研                                 們的專題演講與討論發言,都能切中
               通訊技術(ICTs)和人工智慧(AI)                              必須不斷進修、學習成長,才能跟上                                                      討過程相當順暢,也獲致多項結論與                                 問題核心,提出中肯建議。

               的時代,未來勞工所需具備的不只是                                 產業發展的腳步,也就是說「終身學                                                      具體建議,贏得與會國內外學者專家
                                                                                                                                                                                       (三)至於缺失方面,「分組座談」
               一般技術能力,更必須具備更廣泛的                                 習」很重要。研討會提出下列兩項建                                                      的讚許。本會一方面要代表籌備會向
                                                                                                                                                                                       有兩組引言人未能控制時間,佔用了
               能力,包括韓國 Dr. Jong Wha Lee                         議:                                                                    所有參與的先進表示敬意,另方面向
                                                                                                                                                                                       與會先進發言的機會。另參加研討的
               所說的 4Cs 能力:批判性思考、創造                                                                                                    共同籌備的學術單位與全體工作夥伴
                                                                1. 因應 AI 發展的衝擊,人才培育必                                                                                                   產業界人士較少,參與意願較低。
               力、協調合作能力及溝通能力(critical                                                                                                 表達謝意;同時作以下的檢討,以供
                                                                須採取「彈性原則」,打破現行制度,
               thinking, creativity, collaboration and                                                                                日後辦理類似活動參考。
                                                                才能提高效率。「教學彈性化」尤為
               communication)。而未來的產業也
                                                                重要,必須跳脫現行的課程、教材、                                                      (一)本次研討會有三項重大收穫:
               更需要「跨領域」與「創新」人才。
                                                                教法及評量方式框架束縛,進行必要                                                      1. 外國學者引介教育與經濟連結的概
               新加坡 Dr. Goh Chor Boon 則指出,
                                                                的調整與組合,或重新規劃、設計,                                                      念與策略。
               該國為了因應此一發展趨勢,其教育
                                                                才足以培養出現代產業所需要的關鍵
               體系放棄了「標準化的集體教育方                                                                                                        2. 同時也提供他們國家成功連結教
                                                                人力。
               式」,學校致力將教學和學習「客                                                                                                        育與經濟,促進產業成長的經驗,對
               制化」,以協助學生發揮潛力。新                                  2.「終身學習」在 AI 時代,日顯                                                    我國解決人力供需老問題頗有啟示作

               加坡以推動「思考課程」(thinking                             重要,政府必須致力強化國人終身                                                       用。

               curriculum),作為現階段教育的核                            學習的觀念與意願,同時建構「雙向
                                                                                                                                      3. 在討論過程,外國學者亦提出他們
               心,其課程多半具有跨領域性質,橫                                 的終身學習制度」,亦即學校規劃課
                                                                                                                                      國家因應 AI 發展所採行的策略。一
               切多個教學科目,以達成培養學生解                                 程提供產業界員工進修,而產業界也
                                                                                                                                      項超乎我們邀約的請求之外,是一項
               決問題、做決定、從事批判性與創造                                 提供學校教師到業界去見習、學習的
                                                                                                                                      額外的收穫,對我國教育未來發展具
               性思考等目標。在教學方法上則採取                                 機會,如此才能因應產業技術快速發
                                                                                                                                      有指引作用,頗值參考。
               探詢式的教學與學習,以提出問題、                                 展、工作環境不斷變遷,而不被淘

               疑點、情境開始,讓學生學習如何思                                 汰。                                                                    (二)檢視研討會為何能進行順暢,
               考問題,如何以批判角度評價情況,                                                                                                       且獲致豐碩成果?最關鍵的因素是籌
                                                                四、成效檢討
               教導學生學習自行解決問題、做決                                                                                                        備會在邀請外國學者的過程,詳細提
                                                                     這次國際研討會參與人數眾多,
               定。                                                                                                                     供有關研討會之性質、我國教育與經
                                                                議題牽涉教育與經濟兩大領域,且有
                     此外,國內外學者都強調,面對                                                                                                   濟發展現況及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等



       9                                                                                                                                                                                                                                10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