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台灣教育危機報告書
P. 10
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這樣的負面發展,進一步傷害家庭經濟不豐之幼兒受教機會。而如果
影響的層面擴大,更多孩子因而錯失幼兒教育的關鍵期,拉大不同社
會階層間的差距,也可能埋下台灣長期人才培育的危機。
( 二 ) 中小學教育固化既有社會階層
1. 三次大規模的教育擴充
台灣曾於 1950 年代普及六年小學教育,1968 年實施九年國民教
育,1990 年代開始廣設高中大學。經過這三次大規模的教育擴充,
台灣三級教育的普及率,均大幅提升。2000 年時,6-11 歲初等教育
的「淨在學率」為 98.78%,12-17 歲中等教育為 92.19%,18-21 歲高
等教育為 38.70%;2005 年時,這三組數字分別為 98.46%、93.63%、
57.42%;到了 2015 年,則為 97.50%、95.95%、70.86%。準此以論,
台灣的三級教育可謂皆已「普及化」。放眼世界,能達此水準,尚不
多見。然而,即便如此,仍有證據顯示,台灣中小學的教育機會,就
過程與結果而言,仍存在不均,比較不利於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
2. 城鄉教師質量不均
首先,台灣偏遠地區的學生,社經地位一般都偏低,可是這些地
區的中小學教師,異動率較高,年紀在 30 歲以下、年資不滿 5 年者較
多。這些年輕教師經過歷練、經驗較豐之時,往往選擇離開,而新來
者勢須從新摸索,從頭學起,三五年後,又再離去,如此周而復始,
惡性循環不斷。而在青黃不接之際,代理代課老師的比例較高不說,
他們未具教師證的比例也較高。如此一來,偏遠地區的中小學生,遂
經常換老師,也經常換到不見得合格的代理代課老師。如果再加上師
生之間可能出現的族群文化差異,學習難免斷斷續續,起起落落,能
夠成功順著教育階梯攀爬社會階梯者,不是沒有,可是過程到底比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