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重點訊息

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106年獎項暨獎學金
寶佳教育大愛獎
寶佳高職學生技能傑出獎
寶佳經濟弱勢優秀高職學生獎學金
寶佳清寒優秀學生長期培育獎學金
自3月1日起開始接受推薦或報名
頒發要點及推薦表,詳活動報名
立即報名

最新議題最新議題最新議題最新議題最新議題最新議題最新議題最新議題最新議題最新議題最新議題最新議題最新議題最新議題最新議題最新議題

活動消息

邁向公義與卓越-台灣教育發展的危機與對策:教育品質平庸之危機

邁向公義與卓越-台灣教育發展的危機與對策-民視新聞

教育品質平庸之危機--王如哲 校長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過去台灣曾造就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其中教育在培植經濟發展所需人才上功不可沒。然而數十年來因教育改革的影響和社會變遷的衝擊,近年台灣教育的重大危機已然浮現。本引言主題係聚焦於分析「教育品質平庸之危機」,進而提出相因應之對策建議。教育品質平庸之危機有三項是:
第一項是:中小學生學習表現未盡理想,包含:
1. 學生基本學力逐漸退步
國民中小學階段,重視的是學生基本學力的奠定,基本學力如果不夠整齊,離散程度太大,就會讓人擔心教育品質出了狀況。就2018年之國中會考成績以觀,能力等級分成A精熟、B基礎、C待加強等三級,五個考科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成績最好之A級人數百分比,分別為19.87%、22.89%、21.88%、19.08%、16.78%,至於待加強之C級人數百分比,則為15.46%、30.20%、27.35%、14.15%、20.14%。兩相對比之下,基本學力待加強的人數比率,按常態分配來看,其實不低,尤其是英語科,不但待加強的人數超過精熟的人數,基礎能力等級的學生,也不到半數,這對全球化、國際化的教育來說,恐非好事。另有數學、自然兩科,也是待加強的人數超過精熟的人數,只是通過基礎能力等級的學生,數學科剛好過半,自然科不及三分之二。這樣M型或雙峰型的學力分布情形,顯示學生的能力尚有進一步提升的餘地。
再以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簡稱PISA)予以對照,該計畫的評量對象為15歲學生,評量內容涵蓋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的基本素養程度。台灣2006年加入該計畫,之後,歷次成績都以數學分數最高,科學次之,閱讀列第三。2012年時,各領域成績都比之前提升,但到了2015年,除了科學外,數學和閱讀的得分都較2012年退步,特別是閱讀成績。如果以20個百分等級作為組距,將學生成績按百分等級高低分成五組,他們的閱讀成績是五個組一起往下降。另除了高分群的兩組之外,剩餘中低分的三組成績,甚至低於2006年台灣首次參加PISA的水準。參與這類國際評比的成績,我國的整體表現雖然不惡,較諸同級以上國家並無遜色,但高低分的落差懸殊,顯示相當數量的學生需要更多的關注與扶助。再者,除成績退步之外,在PISA的調查中,台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均有待改善。
2. 升學主義不利全人發展
1990年代以來,教改的目的之一,是從人本主義出發,追求教育人權,所以要鬆綁一切束縛,破除升學主義佈下的智育迷思,期望帶好每個孩子,讓他們快樂學習、成長。可惜難以逆料的是,教改所要對抗的教育傳統,幾乎成了民間信仰,根深蒂固,難以撼搖。
因此,無論學校課程如何「領域化」,課堂教學如何「差異化」,或是升學制度如何「多元化」,不少國民中小學老師寧願固守智育陣地,一板一眼傳授學科知識,驗收學習成果。在這樣的環境裡,「應試教育」無所不在,學校日常的課程與教學,改變有限,管它校本課程、素養導向、跨領域學習、批判性思考或資訊融入教學,一概仿照舊式的智育傳統操作,不易活化與創新。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依舊被動,依舊疲勞,動機也依舊低落,整體學習表現想比教改之前亮眼,簡直天方夜譚。更糟糕的是,智育傳統之太過專注教「書」,多少忽略了教「人」。校園之中,同儕霸凌、學生幫派、毒品濫用等問題,屢見不鮮;許多家長見狀,信心大失,害怕小孩在校功課學不好,喪失競爭力,還可能受人欺負、甚至帶壞行為,故選擇送子女上私立學校或實驗教育學校。很明顯也很諷刺的是,以上這些智育掛帥的毛病,並未因教改而有太大改變,至今依然侵蝕著學生的學習根基。 3. 教師素質影響學習品質
教師專業素質是教育品質的基石。1994年中等以下學校之師資培育從計畫性培育改為多元儲備制後,所有的高等校院,不分社會聲望及入學條件,都能培育中小學教師,以致各校培養的師資生素質,難免參差不齊。而1980年代末期迄今的少子女化衝擊,復緊縮教師就業市場,影響優秀人才投身教職的意願,造成報名參加師資生甄試的人數,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各校的選才標準,不得不隨之下修。當這些素質已經不盡整齊的師資生,完成職前教育成為正式的學校教師後,由於學校並無教師分級制度,又缺乏正式評鑑機制,專業研習也往往流於形式,使得在職階段之專業成長誘因有限,激勵不足;加上近年施行之稅改及年改,非惟打擊教師士氣,也干擾教師職場的新陳代謝。此外,傳統的師範校院,目前大都走上綜合大學之路,於是也跟一般的綜合大學一樣,不太重視培養中小學師資的功能。各校師資培育單位的地位,因而每況愈下,日益邊緣化,人力不足,資源有限,工作條件不利,忙著發表學術論文累積學術積點猶恐不及,實無餘力全心栽培優秀中小學師資。以上種種,都對國民中小學的教師素質有所損害,不但本身較難因應時代變遷,持續創新進步,連帶也可能傷害學生的學習品質。
4. 學校行政系統支援乏力
學校裡的課程與教學,不論觀念多麼新穎,實驗效果多好,甚至師生多麼熱情響應,如果缺乏行政系統的有力支援,最後往往搞得兵疲馬困,卻對學生的學習沒有太大助益。觀察部分家長不滿現行公立學校教育體制,轉而支持非正規之特定教育理念的比率,持續升高,有些人的理由,便在於此。舉例來說,目前公立國民中小學,甚至高中高職,由於各校教師及家長代表,對於校長遴選、留任、轉任以及遷調的決定,擁有不小的發言權,而教育主管機關又無力掌握學校內部的真實情況,顧慮判斷失準、惹禍上身,乃放手各校自行作為。在這種狀態下,校長只得先把家長、教師、頂頭上司、甚至學生的公關做好,使得學校行政運作究竟是「首長制」或是「合議制」,宛如一灘爛泥,攪和不清。試問,權責如此不明,行政如此難為,有幾位校長能夠勇於任事?能夠不顧教師、家長反對,全力貫徹改革意志?能夠劍及履及反映基層意見,直指政策盲點,陳請上級體恤民意?校長都已這般不堪,夾在校長與教師、家長、學生之間的學校行政工作,豈有誘因?多年來,我們看到的是,處室一、二級主管的行政工作,激勵措施不足,乏人問津,間有透過抽籤方式輪流擔任者,不惟斯文掃地,服務士氣與品質也雙雙低落。代理、代課、初任教師兼任行政工作的現象,日益普遍,異動率卻偏高,學校又缺乏專業傳承之知識管理系統,新任人員只好自行摸索。目睹以上這些光怪陸離的學校行政景觀,實在很難期待學生的學習過程與表現,能夠獲得校方多少積極的回饋。
第二項是:中小學校適性教育未盡切實,涵蓋:
1. 中學試探與分化功能不彰
現行高級中等教育法將高中分為四種類型,即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單科型。但單科型高中一直不多,綜合型高中也逐年減少,故實質上,後期中等教育階段的學制,已逐漸回到1996年試辦綜合高中之前的狀態,仍以普通型與技術型兩類高中為主。學校類型不夠多元,至少在形式上,已降低了高級中等學校適性教育的可能性。另外,相關法規雖然規定,國民中學應依學生能力、性向、興趣、各項測驗結果,以及教師平時之觀察及試探活動紀錄等,輔導學生升學,惟實際執行情形,卻是根據學生成績的高低,決定誰念普通高中,誰讀職業學校,國中的觀察輔導和試探功能,形同消亡。尤有進者,升入高中後,幫助學生適性發展的試探與分化機制,依然流於形式。這點可從大專校院每年退學人數的官方統計,這幾年動輒超過9萬人,且「志趣不合」是其主要理由,得到旁證。
以普通高中來說,這類學校,介於共同基礎型的國民中小學教育,以及專業分工型的高等教育之間,由共同基礎過渡到專業分工的學習,試探與分化的功能便特別重要,否則難以提供學生適當的準備機會。然而,這些功能的發揮,學生輔導單位固然有其作用,學校的課程教學亦不應置身事外。若選修課的發展與開設,未能真正落實,導致課程過於保守、單一,高中教育的試探功能便無由發揮;而若學校又缺乏共同核心課程的設計,導致分流機制彈性不足,影響學生轉換進路的可能性,錯失與其能力、興趣、性向相合的進路,則高中教育的分化功能亦無從彰顯。坦白言之,我國過去的高中課程,在這些方面做得都不夠切實,也很少留下客觀的歷程及結果數據,可供分析、參考。
2. 高職教育出現升學風尚
如前所述,或許是受傳統士大夫觀念影響,台灣社會很少把技職教育當作升學時的第一選擇,一般都是先選普通高中,不得其門而入,再考慮職業學校。客觀的統計數字也顯示,進入技職教育體系就讀,尤其是私立高職的學生,成績通常排在比較後段,家庭社經狀況也比較不利。久而久之,漸漸形成一種污名,認為技職教育是一種「次等教育」,刻意忽略技職教育的價值與貢獻,很少人關心學校裡教些甚麼、學些甚麼。
1990年代廣設高中大學後,我國高職教育又添了一層新的風險。號稱打通高等教育的第二條國道,政府在政策上開放專科學校升格技術學院、技術學院改制科技大學。與此同時,也有部分專科升格改隸普通大學,以及少數高職循級升上高等學府之情事。隨著升學機會增多,加上政府鼓勵,原以進入職場為主的高職畢業生,不旋踵間,競以升學為尚,升學率由1994年之13.68%,跳至2000年之36.90%,又於2013年更衝破81%,近年平均就業率不到15%。這種一窩蜂以升學為尚的趨勢,先不說是否有害技職教育的本業,以及產業基層技術人力的提供,對於曾有升學挫折經驗的高職學生來說,可能除了少數個案外,再次投入嚴酷的升學預備及應試教育過程,顯然不適合每個人的能力、性向和興趣,「人盡其才」的理想更加束之高閣。
第三項是:大學生的學力跟不上學歷,包含:
1. 高等教育出現過度教育現象
台灣的大學校院之快速擴張,已構成兩種問題。第一種問題是,教育系統培養的人才,超過了經濟產業發展的需求,造成學歷貶值、就業不易、學非所用、人才外流等現象。;第二種問題,指的是個人所接受的教育,超過了本身的才情,造成眼高手低、學不勝用、教育浮濫、產業求才無門等現象。因為高等教育機會過度擴張後,難免收到一些能力與性向原本都不適合的學生入學,結果師生雙方的教與學,都沒有成就感,充滿挫折,遑論育人成才。
2. 學生學力較低之院校問題更大 。
台灣高等教育之人才培育失衡問題,可能不是所有學校的狀況都一樣。根據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的探討,有些大學校院培育的人才質量,或是說,原有的菁英人才培育質量,其實並無衰減,真正遭遇「高學歷、高失業」之失衡現象者,以後來進入高教系統的私立大專校院居多,他們的畢業生低薪低就或失業的比率都較高。這些招生不易的學生學力較低院校,為了支撐學校營運,避免淘汰,傾向開設容易畢業、就業門檻不高、成本較低的科系,以方便招生,維持利潤。如此培育出來的學生,品質與競爭力自然可想而知,空有大學「學歷」,卻無大學「學力」,因而拉低了高等教育整體的平均素質。
針對以上危機,在未來提升台灣教育品質的政策建議:1. 提升中小學師資專業素質;2. 落實中小學校之適性教學;3.重新定位技職教育的任務與功能;4.貫徹執行大專校院之退場機制。所謂:「危機也是轉機」,如果能夠正視上述之危機,參考以上政策建議並落實推動,將會是台灣未來教育發展的新契機。
相關新聞報導:
民團評教育3大危機 教部:應以客觀數據評論教改優劣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國家發展危機!黃昆輝直指教育三大警訊--- 自由電子報
《社會》「頂大少寒門,私校多弱勢」,教團批我國教育M型化---Yahoo
「頂大少寒門,私校多弱勢」 教團批我國教育M型化---中天快點TV/a>
教育部次長:批評教育政策 要看客觀證據 | 政經大事 | 產業 | 經濟日報
「頂大少寒門,私校多弱勢」 教團批我國教育M型化 - 生活 - 旺報 ...
教育部次長:批評教育政策 要看客觀證據 | 芋傳媒 TaroNewst生活誌 ...
電腦版 | 「頂大少寒門,私校多弱勢」 教團批我國教育M型化 | 生活新聞 | 20191005 | match生活網 ...
教部次長:批評教育政策 要看客觀證據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教育部次長:批評教育政策 要看客觀證據 | 中央社 | 新頭殼 Newtalk...
教育部次長:批評教育政策 要看客觀證據....MSN新聞
教育部次長:批評教育政策 要看客觀證據-生活-HiNet生活誌...
教育部次長:批評教育政策 要看客觀證據 | 生活 | 中央社 CNA..
邁向公義與卓越的教育 期望提升國家競爭力---PChome 新聞...
教育部次長:批評教育政策 要看客觀證據-生活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黃昆輝:教育應支持經濟發展 減少學用落差 | 文教新訊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5日在台北舉辦「2019教育政策研討會」,上百名學者出席...Yahoo新聞
《社會》「頂大少寒門,私校多弱勢」,教團批我國教育M型化_富聯網...
邁向公義與卓越的教育 期望提升國家競爭力-生活新聞-新浪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