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台灣教育危機報告書
P. 23
台灣教育危機報告書
生出路及招生情形,做出局部調整,很少願意嘗試跨系或跨院之系所
盤點與整合,以培養契合產業最新發展之人才。可惜的是,前述報告
並未提出與其人力需求模型對應之教育藍圖,無從參酌。因此,就像
過往一樣,高等學府能否呼應社會產經發展趨勢,重整院系所結構,
減少學用落差,仍須自求多福。
大學及技專校院學生之學用落差,也跟「就業力」概念的改變有
關。以前,只要有不錯的學歷或證照,就足以獲得相稱之職業。近二、
三十年來,受到知識經濟、資訊科技與全球化市場的影響,企業所需
的知能已大幅更動,在專業專長之外,還要有適應變遷、跨領域學習、
國際移動、創新創意、敬業樂業、團隊合作等涵養,也就是說,在學歷、
證照等硬實力之外,還要有些跟得上時代的人之所以為人的軟實力。
是以今日大學證明自己價值的方式,就是培養學生具備這些既硬且軟
的就業力。相關的研究顯示 ( 王立昇 2014 、2016),近幾年的大學畢業
生,在外語能力、電腦能力與創新創意上的表現較佳,但在專業能力
之硬實力,以及團隊合作、工作適應力與配合度等軟實力的表現上,
卻日益下滑。很顯然的,這也是一種不符產業用人需求的學用落差,
負有培育人才之責的高等教育機構,不可掉以輕心。
2. 技職教育偏向學術路線
台灣的技職教育,可說命運多舛。不但一直不是人們的第一選擇,
像高職收到成績、家境都較差的學生,成為弱勢再製的場所;高教擴
充後,高職學生安於就業的人變少,一窩蜂往升學的方向跑,造成產
業界基層技術人力莫大缺口不說,自己能夠適才適所的也不多。而也
就在廣設高中大學之後,由於政府政策鼓勵,於是高級職業學校、專
科學校、技術學院乃一路而上,紛紛爭取升格改制,咸以變身科技大
學為目標。至此,技職教育又生出新的枝節,開始變質、走調。
先就統計來看,1997 學年全國有技術學院 15 所、科技大學 5 所,
17